物联网行业应用思考: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现状、成功经验与趋势研判

01 智慧物流:从信息化追赶到智慧化引领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,智能物流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…

01 智慧物流:从信息化追赶到智慧化引领

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,智能物流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全球智能物流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43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3300亿美元。智慧物流作为连接生产、流通和消费的关键纽带,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、战略性、先导性产业。

什么是智慧物流?

国家标准《物流术语》(GB/T 18354-2021)将智慧物流定义为: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,综合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及相关信息技术,通过全面感知、识别、跟踪物流作业状态,实现实时应对、智能优化决策的物流服务系统。

我国智慧物流发展产业规模如何?

近年来,在数字中国整体战略布局下,依托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强有力支撑,我国智慧物流走出了一条“信息化追赶”到“智慧化引领”的发展道路。据预测,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.2万亿元人民币,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3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5%左右。其中智能仓储、自动化分拣、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将成为主要增长点,预计智能仓储占比将从2025年的30%提升至2030年的45%,自动化分拣设备市场则从650亿元增至1400亿元,无人配送车辆市场也将从不足10万辆增长至约70万辆。1

头部物流企业的智慧化发展到了哪个程度?

我国头部物流企业的智慧化已迈入“全链路无人化、实时数字孪生与全球标准输出”的深水区,效率、能耗、合规全面领先世界。2024年11月,京东物流建设亚洲一号5G 智能仓,单仓 1500台 AGV、300台分拣机器人全5G互联,拣选效率提升3.8倍,能耗下降 22%;2025年3月,草鸟网络启用杭州 eHub 数字孪生航空货站,实现全链路数字孪生+AI预测,与海关系统直连、秒级通关,为全球跨境 72小时达提供“中国样板”;2024 年9月,顺丰构建鄂州花湖机场无人化货运枢纽,实现“无人叉取+无人牵引+无人安检”全闭环,成为亚洲首个获得 IATA CEIV Pharma 认证的无人化货运机场。

02 为何智慧物流在我国能够成功推广?

——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协同推进,打造智能物流深度应用

需求侧:电商的爆发式增长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刚性需求的双重驱动

一是电商万亿市场规模,引爆我国智慧物流业大规模的产业需求我国电商规模从2010年的不到5万亿元膨胀到如今60万亿元,累计增长约 11.5 倍,年复合增速约 18%,持续领跑全球。这场数字化消费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,更在背后催生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智慧物流产业。即时零售的“分钟级履约”服务标准重构了消费者对“快”的期待,2025年1-7月,旅游、餐饮和文娱线上销售额分别增长24.8%、16.6%和11%。智慧物流凭借其高效的分拣、配送和精准的库存管理能力,有力地支撑了电商亿万市场规模,在我国得以快速推广应用。

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,催生物流业向智慧化发展的强劲动力。2015 年智能制造对“更快、更准、更透明”物流的刚性缺口,把智慧物流从“可选”变成“必选”,资金、技术和政策在同一时间窗口集中涌入,完成了从概念到产业的快速跃迁。智能制造所需的柔性产线要求分钟级响应,产线换型时间由“天”缩到“分钟”,个性化定制拉动“单件流”,试点行业订单碎片化率一年内提升30%以上,物流只有实现在线化和透明化才能完成闭环追溯….以上应用需求,推动智慧物流逐步从“附属支撑”推向“核心能力”,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。​

供给侧:数字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和产业链深度协同的共振效应​

一方面,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适配与技术成本持续降低,为智慧物流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性基础。在硬件设备领域,随着传感器、RFID 标签等核心元器件生产工艺的成熟与市场规模的扩大,价格呈现出年均 15%-20% 的下降趋势,硬件投入成本较2015年下降超 60%,中小企业也得以突破硬件成本壁垒,逐步引入基础物联网感知设备;在软件与技术服务领域,大数据、云计算技术的迭代与开源生态的完善,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应用门槛,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,2024 年我国物流企业使用云服务的成本较 2020 年下降 45%,结合预置的 AI 路径优化算法、库存预测模型,仅需投入传统自建系统 1/5 的成本,即可在 1-2 周内搭建起具备订单实时追踪、智能分仓调度功能的智慧物流管理模块,极大提升了数字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可及性。

与此同时,物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不断深化,构建起 “技术研发 – 场景验证 – 规模推广” 的良性产业生态,为智慧物流技术的落地与迭代提供了关键支撑。当前,物流设备制造商、技术供应商、物流企业、电商平台及生产制造企业已形成多维度协同网络。在技术研发环节,设备制造商与技术供应商联合开展定制化研发;在场景应用环节,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、生产制造企业深度对接需求,共同设计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;在生态推广环节,产业链企业通过共建行业联盟共享技术标准与应用案例,推动智慧物流技术从头部企业向中小微企业渗透。2024 年我国物流行业协同化解决方案的市场渗透率已达 38%,较 2020 年提升 22 个百分点。这种全链条、多层次的协同模式,不仅加速了智慧物流技术的商业化落地,更通过场景反馈推动技术持续优化,形成协同、创新、再协同的正向循环,助力智慧物流行业从单点技术应用向全链路智能化升级。

03 未来展望:数字技术将重塑智慧物流新范式

电子仓单将成为智慧物流中货物存储与交易的关键载体。电子仓单通过区块链、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,将彻底变革传统大宗商品仓储与金融模式。区块链电子仓单凭借其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,将实体货物转化为高度可信的数字化资产,实现存货实物、电子存货凭证、存货电子账目、存货货位和存货标识的“五相符”,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坚实基础。预计未来 3 – 5 年,电子仓单在大宗物流、电商仓储领域的应用覆盖率将从当前30%提升至70%以上。

实物互联网重塑全球物流体系架构,以标准化的封装、模块化设计及开放接口,打破物流各环节间的壁垒。实物互联网(Physical Internet,PI)作为革命性物流理念,旨在通过标准化容器、智能节点和开放协议构建全球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,类似于数字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输方式。欧美部分物流企业试点显示,通过实物互联网整合物流资源,运输成本降低 15%-20%。未来,随着全球统一标准的逐步确立,实物互联网有望构建起一个连接全球的高效物流网络,推动物流行业从传统离散式运作向高度协同的一体化模式转变。

人工智能将作为核心驱动力,深度赋能智慧物流系统向全面自主决策与协同智能方向演进。通过AI技术,物流物联网中的感知设备、机器人与运载工具不仅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,更具备自主认知、动态规划与智能执行的能力。展望未来五至十年,随着边缘智能、5G通信和AI算法的进一步成熟,人工智能将全面嵌入从仓储、配送到运输的物流全链条,实现真正端到端的智能决策闭环。AI不仅重构人、车、仓、货的协同方式,更推动智慧物流系统从“可连接、可感知”走向“可预测、可自主”,最终形成全局优化、持续进化的新一代物流物联网架构。

绿色低碳将成为智慧物流发展的核心导向,在 “双碳” 目标引领下,物流行业将加速绿色转型。新能源车辆在物流配送中的占比持续攀升,如电动货车凭借成本低、零排放优势,将在城市配送领域快速普及;仓储设施采用节能照明、智能控温等技术,降低能耗 20%-30%,同时,绿色包装材料广泛应用,可降解包装替代传统塑料包装,减少包装废弃物污染。此外,通过智慧物流系统优化运输路线、整合配送资源,降低车辆空驶率,将大幅减少碳排放。未来,绿色低碳将贯穿智慧物流全生命周期,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。

总结:当电子仓单把“动产”变为“信用”、当 π-box 让包裹拥有“IP 地址”、当人工智能把调度员的经验沉淀为算法,智慧物流正在走出“成本中心”的传统定位,成为驱动产业链效率跃迁、绿色转型与金融创新的“数字基础设施”,推动物流产业从“资源驱动”向“科技驱动”的深层变革。未来十年,随着AI与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,智慧物流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驱动力,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,实现物流资源全局优化配置,最终走向全面智能化、绿色化的新阶段。

作者介绍

邵小景,13810263946,shaoxiaojing@caict.ac.cn

谢滨,13120121874,xiebin@caict.ac.cn

关于作者: 智能物联网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