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联网端侧智能系列研究(3)开源生态

在当下的数字世界里,开源已经不只是“程序员写的代码”,而是产业能否形成合力的关键因素。尤其是在端侧智能的发展中…

在当下的数字世界里,开源已经不只是“程序员写的代码”,而是产业能否形成合力的关键因素。尤其是在端侧智能的发展中,开源生态的建设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开发者能否更快、更便捷地将技术真正应用到现实场景中。

国外:生态一体化的优势

在国外,开源生态更多呈现出一种“平台化”的格局,即把开源当作一种完整的生态飞轮,通过统一的平台来吸引开发者,再通过开发者的使用与反馈不断壮大。以Google、Meta、NVIDIA为代表的大公司,不只是单点开放,而是构建了“平台+社区”的一体化机制。他们会让开发者在一个平台里就能找到所需的一切,无论是工具、资源还是交流渠道,从而完成学习、开发、测试甚至部署的全过程。

同时,从产业链的角度,他们不仅服务开发者,还会把供应链伙伴、硬件厂商、软件开发商等纳入生态体系,从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紧密联动,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应用。这种模式让国外的开源生态具备了高度的一体化和整合性,为技术推广和产业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

国内:多点突破但缺少合奏

相比之下,国内开源生态的发展更像是多点突破的状态。大型企业愿意开放部分资源,推动一些工具和平台落地,例如百度的飞桨(Paddle)系列,它不仅提供完整的深度学习工具链,还支持低算力设备部署,使企业和开发者能够在本地快速进行模型训练和推理;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不断推出具有特色的工具链或平台,像中科院自动化所的TinyEdge工具链和边缘训练平台,能够在算力有限的边缘设备上完成模型训练和部署,降低硬件门槛,并支持本地化的数据处理和任务优化。

开源社区平台则逐步设立专题板块,吸引更多产业开发者参与。尽管国内企业、高校和开源社区在开源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,在局部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整体上尚未形成合力,缺乏一个能够起到平台级引领作用的核心力量,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不足,模型、工具与平台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,生态联动性相对有限。结果是,开发者在使用时常常需要在不同来源中拼凑所需资源,体验和效率都不及国外的一体化体系。

症结:缺的不是资源,而是连接

从表面上看,国内并不缺少资源。企业、研究机构和社区都有积极的探索,但真正缺乏的是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的“黏合剂”。现有企业多以局部技术或单点工具为主,少数平台如华为的MindSpore平台虽尝试覆盖从训练到部署的完整链条,但在产业覆盖面、社区活跃度和开发者规模上仍无法与国外一体化平台相比。高校和社区的力量偏向实验性和学术研究,对产业落地支撑有限,缺乏能够统筹全链条的“一站式”核心平台。

结果是生态呈现碎片化格局,不同环节之间协同不足,社区力量未被充分释放,整体缺乏规模化的合奏效应。换句话说,目前国内开源生态更多是“点状存在”,而不是“系统运行”。

展望:从点到面的生态合力

未来能否从“点”走向“面”,形成真正的生态闭环,是国内开源生态建设的关键。龙头企业需要承担平台责任,不仅开放资源,还要推动上下游协同;社区建设要进一步加强,形成更稳定的开发者网络;同时,学术界、产业界和社区之间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,避免各自为战。如果能够实现这种合力,开源生态就能从碎片化逐渐走向系统化,为端侧智能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
结语

开源生态不仅是一种技术模式,更是一种产业组织方式。它决定了创新的速度、落地的效率和长期的竞争力。对于端侧智能而言,开放与协同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。国外的经验显示,平台化、一体化的生态能够极大提升创新效能。国内正在积累力量,但如何从点到面、从局部突破走向系统合力,仍是亟需解决的核心课题。开源的价值,最终不仅在于“开”,更在于能否形成真正的“生态”。

作者介绍

鲁润芃,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在读研究生,主要从事物品万维网、物联网安全标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。

谢滨,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,主要从事标识解析、智能物联网、数据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技术研究、标准研制与产业促进等工作,联系方式:13120121874,xiebin@caict.ac.cn

关于作者: 智能物联网

为您推荐